共489筆|
依新增日期排序
-
台東賴屋做粿
賴弘儒民國60年10歲的時候隨父母來台東神農宮前定居,家鄉在屏東佳冬六根村,當初考慮要到新竹或台東,是請示三山國王後才決定的。剛來之時生活困苦,母親想做粄來賣貼補家用,每天都請做醬油的工廠幫忙研磨米成米漿,做成粄後,就由父親推車出去販賣。稍有積蓄才買磨漿機自行研磨。做粄的空間就是祭祀三山國王的客廳兼工作室。臺東縣 台東市 類別:傳統藝術 > 生活技藝 > 飲食製作 新增日期:2017/08/24 -
池上米
池上振興村村長張壯鑑是客家人,振興村大部分都是阿美族人,張壯鑑的阿公先來池上振興嘉武地區開墾,日治時期土地耕好就是自己幾所使用,所以來這裡開墾,也再找人手來這裡開墾。早期在山上種植香茅等經濟產業,香茅產業沒落之後才搬下山來。村民早期在河床邊開墾的稻田,因沒有堤防保護,河水做大水時就會被淹沒而重來。土地80%-90%都是國有地,收入微薄又要交租地的租金,買不起土地。臺東縣 池上鄉 類別:傳統藝術 > 生活技藝 > 農林漁牧 新增日期:2017/08/24 -
池上張凱保紙紮
張凱保的外公徐春發在新竹師承唐山來的師傅,是當初唐山來的師傅在新竹做紙紮,外公就開始學習這樣技藝。父是關西人母是頭份人,民國56年母嫁來台東就把這種技藝帶來台東再傳給子女。臺東縣 池上鄉 類別:傳統藝術 > 手工藝 > 紙屬 新增日期:2017/08/24 -
鹿野永安楊屋做紅粄
楊屋楊貴榮之父在日本時代從高雄美濃遷移至此,當時才十幾歲,母鍾滿妹在二十多歲時自屏東內埔(美和科大附近)嫁到此處,鍾滿妹為了貼補家用,就開始做粄來賣,所會的做粄方式從小在家裡幫忙時就耳濡目染學會的。臺東縣 鹿野鄉 永安村 類別:傳統藝術 > 生活技藝 > 飲食製作 新增日期:2017/08/24 -
鹿野永安楊屋做艾粄
楊屋楊貴榮之父在日本時代從高雄美濃遷移至此,當時才十幾歲,母鍾滿妹在二十多歲時自屏東內埔(美和科大附近)嫁到此處,鍾滿妹為了貼補家用,就開始做粄來賣,所會的做粄方式從小在家裡幫忙時就耳濡目染學會的。臺東縣 鹿野鄉 永安村 類別:傳統藝術 > 生活技藝 > 飲食製作 新增日期:2017/08/24 -
吉安永興楊招榮疏文撰寫
楊招榮原是一位農民,農暇之時,時常去五穀宮幫忙,52歲時認識一位從苗栗五穀宮來的陳榮雀。當時陳榮雀年紀越來越大眼睛看不清楚了,就要求楊招榮來學,楊招榮擔心自己是拿鋤頭的不會拿筆,不敢學,陳榮雀就說先回去寫一張疏文給我看再說,結果楊招榮寫好給楊招榮看,他說寫得非常好。這樣就開始從事為神明服務的工作了。花蓮縣 吉安鄉 永興村 類別:傳統藝術 > 生活技藝 > 祭祀禮儀 新增日期:2017/08/23 -
花蓮光復彭記客家擂茶
民國36年至38年間,彭秀枝的父母與阿婆來台,因為有同鄉的鄉親先來大富才選擇大富作為定居之所。在大陸平日就有喝擂茶的習慣,來台後也是一樣。除了擂茶還有炒米香。花蓮縣 光復鄉 類別:傳統藝術 > 生活技藝 > 飲食製作 新增日期:2017/08/23 -
富里竹田三腳採茶戲
富里竹田地區的豐收冬藏季在義民亭舉行,今年丙申年豐收冬藏季在國曆11月6日農曆10月7日上午舉行,晚上演出三腳採茶與客家歌謠,做為演出客家大戲之前的暖場。
客家三腳採茶戲是一丑二旦的三腳採茶戲,以數板或打嘴鼓方式表現逗趣內容,歌詞與對白幾乎都有一套程式,客家三腳採茶戲活躍於臺灣農村社會中,戲劇演出是農閒之時。今年丙申年豐收冬藏季三腳採茶演出的戲碼是桃花過渡。演出團體是由涂秀琴所領導的瑞源社區客家歌謠班。臺東縣 鹿野鄉 類別:傳統藝術 > 表演藝術 > 戲曲 新增日期:2017/08/23 -
富里六十石山德森有機金針
黃德森的家族自桃園觀音經由鳳林、瑞穗奇美村才到竹田,從文瑞傳至德森已有五代。黃德森在民國72年從事汽車修理的工作,時常去高雄買車拼裝後出售,獲利很高。有一次在高雄吃海鮮過敏,看醫生都治不好就改行做有機的生意身體才慢慢好起來。民國72年就到金針山買地種金針。金針是一種高獲利的行業,一甲地的收入是種稻一甲地收入的五倍。民國82年爆出金針含有二氧化硫的消息,市場價格暴跌,近年,受六十石山觀光的影響金針產業才逐漸好轉。花蓮縣 富里鄉 類別:傳統藝術 > 生活技藝 > 農林漁牧 新增日期:2017/08/23 -
富里羅山擂茶
溫元山小時候的鄰居,日治時期由大陸來羅山富里鄉公所上班,光復後兒子由大陸來台,廣東當地出遠門的糧食為擂茶與炒米香。花蓮縣 富里鄉 類別:傳統藝術 > 生活技藝 > 飲食製作 新增日期:2017/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