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客庄文化數位典藏 > 客庄主題
最新主題文章
歷史最悠久的華人傳統歌唱比賽:竹東客家山歌藝術節
竹東山歌比賽今年(2017)已辦理第53屆,是全球歷史最悠久的華人傳統歌唱比賽。
1966年報紙刊出這樣的消息:
竹東區山歌比賽……於二月九日(天倉日)舉行,此次比賽報名日期於元月廿六日起至二月二日止,參加比賽資格限定為竹
東、芎林、橫山、北埔、峨眉、寶山、五峰、尖石等八鄉鎮農民,於報名時必須出示國民身份證。……(比賽)在竹東鎮
兒童樂園自由亭前舉行,分山歌仔、老山歌、平板等三組。每一選手在比賽時唱兩曲,一曲為大會指定,另一曲為自作歌
詞。這份歌詞,於報名時,先向鎮公所民政課提出。
報導雖然簡短,卻也精確地記載了比賽時間、地點、資格、形式等,那是第二屆比賽,只有竹東周邊的鄉鎮居民才有報名資格;從分組可知,山歌仔、老山歌與平板已經成為客家山歌的固定曲式;比賽日期則從原來的農民節(即立春)改為天穿日(前述報導寫為天倉日),至今不變。
這種對於傳統不變的堅持,不僅表現在比賽日期,更重要的是對於「山歌」的堅持。面對著不斷推陳出新國語及閩南語流行歌曲,曲調固定的山歌很難不被認為是守舊落伍的表演,因此1990年曾增加「創新組」。然而,最終竹東山歌比賽抉擇了堅持傳統,但同時也在傳統的框架下,適度的創新。今年的比賽分為老山歌、山歌子、平板、小調、超級、長壽、少年、男女對唱、客家歌謠親子、客家音樂劇及合唱等11個組別,儘管組別眾多,但表演歌曲的形式大致上仍在老山歌、山歌、平板與小調這一大傳統底下。
臺灣客家山歌已由文化部指定為無形文化資產,理由有二:其一,客家山歌反應台灣客家聚落常民生活娛樂、社會功能及音樂學習樣態,在台灣民間歌謠中具有重要價值;其二,本項藝能具民間歌謠素樸氣質與專業表現深度,展現本地客家民歌之歌唱傳統,惟傳承不易,有失傳之虞。其保存方式採取指定保存者與保存團體的方式,保存客家山歌,已受指定者包含賴碧霞與徐木珍。
最近幾年竹東山歌比賽列入客庄十二大節慶,並提昇為臺灣山歌比賽,活動以山歌比賽為主軸,結合踩街、文創市集、專業表演等,相當豐富,吸引參賽者超過千人,相當可觀。只是相對於國家型的「金曲獎」之類的賽事而言,臺灣山歌比賽仍完全不可同日而語。這當然與傳統音樂之局限性有關,也絕對是一個難以突破的難關,當然也就是本項比賽本身最大的自我挑戰。
意外臺3線
人生充滿意外,然而接過他手上那杯溫茶時,我似乎得到了一分註定的喜悅。
帶著研究生十餘人,在東勢的民宿裡,要過一整個星期的田野調查「戰鬥營」。學生們固然戰鬥,幾乎是一日24小時都在調查、資料整理與寫作田野筆記中渡過;而我,也背著一大堆債務上山。
首日安頓,下午先聽完學生們的田調計畫,眾人再向北瀏覽了東勢石圍牆與校力埔一帶,順路在街上吃了牛肉麵晚餐;之後,學生寫作業,我則批改作業;首夜自然不易成眠,生手煎魚到糊爛後,不覺天已肚白。
次日安排了在地演講,我自己卻不負責任地丟下自己的學生,驅車北上,到北埔為另一群學員演講。滿懷歉意離開東勢,數著台三線客庄向北飆行。一個多小時後,車抵北埔,電詢場地,主辦單位竟然表示演講時間已改至下午,沒來得及聯絡上我,深感抱歉。我對著鵝公髻與五指山,啞然苦笑,告以下午已有安排,無法再來,當即迴車南返。
一樣的山路,相反的方向;不同的心情,迴異的山景。穿過竹東丘陵,渡過中港溪,再鑽進獅潭縱谷後,忽然想到不是早就想認真地看看大湖嗎?於是開進市區繞了一回,還車停萬聖宮前,進到廟裡跟恩主公行了個大禮。
離開大湖,很快就到達南湖,再度停車在臺3線旁的南昌宮下。登上廟堂,合掌行禮後,見到廟旁的黃南球紀念廳,便進去流連了好一會兒。走回廟廊,鄉人與我相互領首,乃問客從何而來?告以新竹;緣何而來,笑云遶賞山花;熱否?則曰此廟甚涼。
信步拜亭,觀賞對聯之時,這男子著好禮服,捧著一杯溫茶敬我,並道請入內上坐,主委等人亦皆在廟中。我受寵惶恐,連忙拜領。
但見這男子走到供桌左角跪下,展開《三官感應妙經》,虔心默誦。他意態莊重,每次起立行禮再行跪下之際,總是小心翼翼地整理禮服後擺,並遮住鞋襪褲腳。我立他身後,默念幾行,惟不敢造次,靜靜退下。
回到東勢,略過正午,學生問我回來得好快,開車辛苦了。我笑說一路山水人情皆好,尤其是註定了要與一位溫文爾雅的山中信士相遇。
龍潭聖蹟亭與敬字惜紙文化之反思
龍潭聖蹟亭是臺灣面積最大、規劃最完整的惜字亭;在整體環境上,全區採中軸對稱的佈局方式,配置亭身、中門、頭門等建築,整體空間井然有序;亭身雕工細緻,「局中有全、全中有局」;空間佈局與建築體傳達出空靈而簡樸的境界,是珍貴的文字崇祀古蹟。國家文化資產網對於其亭身及周邊整體環境有十分完整而精確的說明。關於建築之歷史《漢聲雜誌》則曾有〈搶救聖蹟亭〉一文,對於始建於光緒元年(1875)及後續整修有所調查說明。然而,目前對於龍潭聖蹟亭之非物質層面的介紹則付之闕如,以下以徐鳳園先生所提供之《昭和十年龍潭文光社祀典簿》(掃描影像檔,以下簡稱《祀典簿》)之內容,予以補充。
依據《祀典簿》條規內容,文光社成立於光緒戊寅四年(1878),51位會員各出會底銀兩圓,共集資102大圓,創立此祀典。至光緒11年(1885)購買了龍潭四方林水田一處,招徠佃農耕作,以租粟收入,作為例行祭祀之費用。乙未日本征臺戰爭(1895)時,舊祀典簿兩本被燬,尚存兩本;至昭和乙亥十年(1935)仿三進院落增建時,全體會員決議新設祀典簿。本祀典簿所見會員為黃龍蟠、古新來、李乾祥、徐清雲等51人;全簿計68頁,內容包含序言、名冊、條規、年度結算帳目等,從昭和十年使用至民國59年(1935-1970),前後共36年。
關於祭典形式與規模,由《祀典簿》之支出情形,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階段:
其一,建亭迄昭和19年(1944),儀式請有禮生及吹首執行;1935重議新簿時,儀典較為盛大,還連續演了三年戲;
其二,民國34-35年政局動盪,不見收支紀錄,可能也未辦祭典,民國36年至41年間(1947-1952),重新開辦祭典,儀式較為盛大,以大豬獻祭;
其三,民國42-59年間,不見大豬獻祭,可能規模較小;
其四,民國59年後,田租無法順利收取,五姓宗族管理人自行前來祭祀,祀典簿至此停用。
其五,民國103年(2014)起,先有龍潭導覽協會及後來桃園客家事務局之參與,依耆老、學界及協會之討論後,恢復以三獻禮形式的祭典與送聖蹟活動,並為擴大參與選擇於每年八月初三後之週末舉行。
聖蹟亭本係燒化字紙與祭祀倉頡之處,傳承敬字惜紙文化,同時也是地方上重要的史蹟與文化教育遊憩場所。經由社團與地方熱心人士之參與,以及政府協助,傳統聖蹟文化得以保存。而今,數位資訊爆炸的時代裡,文字的重要性依然,但是逐漸失去神聖性及莊重性,對於聖蹟亭而言,失去了原初文化氛圍,如何轉化重生,成為重要的課題。
談客家歌謠之聲腔表現與審美觀
ㄧ、古今歌唱方法論:
我國古代論音樂、論歌唱的文獻不少,例如,《樂記》「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這是先秦儒家對「聲」、「音」、「樂」的區分和音樂美學的觀點。唐《樂府雜錄》「善歌者必先調其氣,氤氳自臍出至喉,乃噫其詞,即分抗墜之音既得其術,即可致遏雲響谷之妙也。」強調「氣」對歌唱的重要,元初燕南芝庵的《唱論》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歌唱理論專書,其中對歌唱的聲音的有具體的要求:「聲要圓熟,腔要徹滿」,避免散、焦、乾、冽等毛病。這些理論和方法,時至今日依然精典實用,但在臺灣受到大環境因素的影響,近代西方文化的大事入侵,國民音樂教育的長期西化,這對民眾的藝術美學概念影響至深,在聲樂的表現方式上也不例外。學校體系的聲樂教育多以「西洋發聲法」為系統。但是,因為各民族語言不同、發展出來的歌曲唱腔以及藝術美感也有所不同,自然就不應該以單一的唱法,唱出所有的歌;客家優秀的歌手,通常是善用自己天賦的嗓音,掌握歌唱語言的吐字與發音,透過正確的歌唱方法和技巧,溶入感情而唱出美妙歌聲。
二、何謂聲腔?
所謂聲腔,「聲」指的是聲音,「腔」指的就是腔調,中國傳統的民間歌謠根據不同的地域,形成不同的聲腔體系,如北方的梆子腔、南方的崑山腔,及一般大眾較熟悉的京劇,主要的聲腔有「西皮」、「二黃」等;在臺灣客家山歌或採茶戲中最常使用的聲腔有「山歌腔」和「採茶腔」;相較於京劇,客家採茶戲較為自然親切,因為一般人演唱傳統客家山歌時多用自然嗓音,客家採茶戲雖不及京劇或崑曲對角色的聲腔嚴格規範,但客家大戲的聲腔仍會因人物角色區分而有所別;以語言腔調而言,臺灣的客家山歌和採茶戲主要以「四縣腔」為主,主要原因除了「四縣腔」的語調線條優美、旋律高、低起伏明顯,及富音樂性外,連續舉辦五十三年的竹東客家山歌比賽影響至鉅。
三、傳統客家山歌的聲腔表現
「山歌愛唱聲並腔,各人唱出各人腔」這話說明了客家山歌行腔唱法的自然樸實。「客家山歌」是客家人除了語言之外的另一種說話,它釋放出客家人內心深處的感情,是歌者對生活中所見所聞的直接敘述。因此,原始的民歌並無太多修飾,與「藝術歌曲」的精雕細琢有著完全不同的面貌。
「客家語」是客家歌謠的基本元素,也是形成客家山歌風格的主要因素,因此,唱好客家歌的第一個條件是要會講客家話,對不會講客家話而想唱客家歌的人,就必須先查客家語字典,或直接請教發音正確的老師來幫忙「歌詞正音」,以解決客語發音的問題,這些準備過程與學唱外國歌曲的情形,基本上是一樣的。
四、唱好「客家歌」的建議:
唱好客家歌的條件是,天賦加上努力,透過正確的歌唱方法和熟練的演唱技巧,才能唱出富有感情又美妙動聽的歌聲。道理容易明白,但是仍需要配合專業基礎訓練,才能達到較理想的境界。下列是提供給喜愛歌唱者做經常性練習的建議:
1、客家語的正確發音、吐字,以及正確的歌唱口型訓練。
2、正確的歌唱呼吸法和發聲法,配合正確的肢體協調感。
3、傳統客家歌謠的裝飾音、虛字、襯詞、襯句的合理運用。
4、遵守客家歌曲「依字行腔」的原則,並掌握適當的風格詮釋。
5、健康的身體、樂觀的態度、好學的心,其實才是唱歌最基礎的條件。
五、歌唱方法與審美觀
做為一位專業的歌者,對於歌唱的方法一定要有正確的認識,這些方法無論東方或是西方,多有許多共通點,如歌唱的呼吸法,氣息的控制,以及橫隔膜、腹肌、等身體肌肉鬆緊協調鍛鍊等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因各國或各族語言的不同,發音、吐字、行腔就有了差異,又因文化的不同、欣賞的角度和審美概念,也會有所差異,便衍生出歌唱風格和表現方式的不同,日積月累,便各自發展出不同的唱法與表現型式;但真正的美,必定是經得起各種不同角度審視。藝術界有句話:「流行不ㄧ定能成為精典,精典必然是不退的流行」。因此,原汁原味是樸實之美,精雕細琢也是精緻之美。前者欣賞的是原生材質,後者則品味其技術功法。好不好?美不美?端看表演者與欣賞者之間有無共鳴也。
需要被看見的客家傳統藝術
一、客家文化之美蘊藏於生活
「藝術」是甚麼?藝術的定義可以很多樣,它可以被定義:是人類面對美的事物,產生於心靈中的一種美好的感受。藝術也可說是人類生活中的美技,提升而為情感表達的媒介,它象徵人類智慧的累積,傳統藝術是經過長時間的淬鍊與累積,所創造出來的有形或無形的意象,代表客家的文化藝術跟隨著客家人生活足跡,走向世界繁衍各方,「傳統藝術」它能表達一個地區和族群的歷史人文、風俗民情、社會價值觀及宗教信仰等等,客家的傳統藝術可說是包羅萬象;屬於表演藝術類的,舉凡客家歌謠、客家八音、口說藝術、採茶舞蹈、雜技、偶戲等,或屬傳統工藝的雕刻、編織、繪畫、捏塑、剪黏、陶瓷、金工皆屬傳統藝術範疇。除此之外,製茶、擂茶、客家的飲食文化等,都被視為是客家族群發展史中,極為珍貴的傳統藝術文化資產,並且都能清楚的代表客家傳統文化的深厚蘊含。
二、客家傳統藝術在困境中成長
客家傳統藝術中,客家八音、客家山歌,均屬非物質的文化資產,它不只凝聚了客家族群的共識,也反映客家人的生活態度、審美觀與精神嚮往,其價值與意義十分深遠流長。客家的傳統藝術,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但在社會環境的變遷中,文化的價值觀,也因不同的社會背景而產生差異,隨著時代的改變,傳統藝術的表現型式也有了改變,尤其是在民國五、六十年代,從農業社會轉型為工業社會,工藝機械化給人類帶來生活的便利,但也讓傳統技藝面臨衝擊;電視的普及,極速地改變大眾精神生活的模式,許多戲團受到大眾娛樂方式的改變,被迫紛紛解散,客家的傳統藝術與客家族群的命運一樣,隱而不彰!
此時期大眾媒體亦發展快速,西方文化大量侵入,造成一般人對自我文化的漠視,許多傳統技藝也漸漸被遺忘,甚至於淘汰。有志之士面對這樣的困境,極為憂慮與不安,於是,一面肩負著客家文化的使命感,一面則默默努力於傳統藝術的保存與傳承工作,甚至走上街頭,訴求「還我母語」,呼籲社會大眾和政府單位,要正視族群文化發展的危機!八十、九十年代,台灣政治與經濟環境逐漸轉型,政府各級客家事務單位先後成立,客家人的語言傳承、藝文發展,終獲得一些空間,2000年後客家委員會成立,除「傳承客語」仍為基本要務,推展各客家鄉鎮市的經濟產業,輔導客家藝文發展活動,拓展客家族群在國際上交流的機會,可說是成績亮眼。客家文化的發展,達到空前的活絡,藉著客家文化復興意識的抬頭,近年來處處可見以各式各樣之型式,展現多元多采的客家傳統藝術新風貌。
三、臺三線上的傳統藝術之旅
臺三線是一條具有客庄文化藝術,傳統與創新兼容並蓄的一條大路,延綿五個縣市十八個鄉鎮,客家人所聚集的城鎮鄉村,這是一條與客家人的生活密不可分的有形公路。它也是一條充滿「真善美」的藝術氣息,客家文化藝術蘊藏豐富的無形大道。沿途風景秀麗自不在話下,居民所說的語言包括「四、海、大、平、安」等,充滿音樂性的多種客家語腔。客家美食種類繁多、經濟實惠。任何的在地人或外來的訪客,若有心想要品味屬於客家文化藝術,臺三線上可說是浪漫無窮的。這條藝術文化之路,就像客家人為您準備著口味豐富的筵席,筵席名稱就是「客家傳統藝術饗宴」,其菜色包括:傳統戲劇、音樂、工藝、舞蹈、童玩、民俗技藝等等,還有動態、靜態展演活動,讓綿延兩邊的臺三線鄉鎮,處處精彩、景緻佳妙。
四、展現客家傳統藝術的歷久彌新
沿著臺三線從桃園到台中,淳樸的客家聚落,山區的製茶工業,以及相關藝術文創產業、若再結合充滿茶香與土地芬芳的九腔十八調客家歌謠,以及其他表演藝術…便成為台三線上,最富有特色的吸引力。若將這條有形的路,再向上延伸,想必還能繼續創造出具有無窮寬廣的「山海戀歌」藍圖......。無論手工技藝或客家大戲、客家八音、客家歌謠…,在客家聚落裡,總是倚靠著有心人士,用盡全力支撐才得以傳承下去,若能透過音樂、歌謠,以及豐富多元的客家藝文展演,結合其他形式藝術,並因應時代潮流添新意,鋪陳出一條遠近知名的優質浪漫臺三線,藉此,客家傳統藝術得以薪火相傳,如同一磚一瓦堆砌出來的院落,展現出客家人堅韌務實的精神,和悠久的文化古風,永遠保存於人們的生活、記憶裡,屹立不搖與於歷史的長河之中。
傳統客家歌謠的種類
壹、客家歌謠:
客家歌謠的廣義解釋:凡是以客家話演唱的歌曲和唸謠,就統稱為「客家歌謠」或「客家民歌」。它不受限於《辭海》中的釋義「合樂為歌,徒歌為謠」,或是一般通俗的解釋「唱為歌,唸為謠」。老ㄧ輩的客家人,更以「客家山歌」四字,代表所有的客家歌謠。
所謂「傳統歌謠」,指的是前人留下的歌曲和唸謠;它是各族群在長期的勞動和社會生活中所產生的集體創作;它的作者以及產生的年代大多不可考,靠著口耳相傳,世代傳唱所累積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客家歌謠,以「九腔十八調」來表示它的種類繁多,和唱腔豐富。其內容包含有,山歌、小調、童謠等、甚至涵蓋口說藝術、三角採茶戲、創作民謠和宗教科儀等。
貳、台灣傳統客家歌謠的分類:
(ㄧ)客家歌謠比賽分類
客家歌謠比賽的活動,對於客家歌謠的分類的具有深遠的影響,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每年「天穿日」的竹東山歌比賽,從民國54年創辦至今,累計為53屆,其參賽組別以歌謠屬性分類者,從最初的三組「老山歌、山歌子、平板」沿襲久遠,成就了「三大調」的說法。大約民國80年以後增設「小調」組。另外如長壽組、少年組是屬年齡層分類,早期少年組主要以鼓勵客家後生晚輩多多參與,選唱內容較不受限。男女對唱組則屬於表演形式分類,其演唱的內容多半為客家三腳戲的選曲或客家小調;後來增設的「超級組」所唱的內容,仍以「老山歌、山歌子、平板、小調」為限定範圍,因此「老山歌、山歌子、平板、小調」是客家傳統歌謠的重要之分類。
(二)區域性代表曲調分類
歷史悠久的竹東客家山歌比賽分類,對廣大的群眾,尤其是桃、竹、苗地區的客家族群來說已是習以為常,這樣的「約定俗成」也已經成為其它單位,舉辦相同類型比賽的參考版,但這種除了「老山歌、山歌子、平板、小調」以外的曲調,包括美濃山歌或高屏地區山歌一律統稱為「小調」的分類方式,顯然不妥,也不符合其歌謠屬性。為了文化推廣和歌謠傳唱,2008年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出版發行「客家歌謠選集」即是以廣納百川的思維,進行台灣整體客家歌謠彙編工作,「傳統篇」以台灣北、中、南等區域做為劃分,收錄重要且具有代表性的客家傳統歌謠52首,另外,還包含收錄「現代客家創作歌曲」41首;南部客家歌謠代表如「大埔調」、「正月牌」、「送郎」、「半山謠」、「歌去採茶」 ......等。北部客家歌謠代表如:老山歌、山歌子、平板和小調......等。小調十分豐富,有膾炙人口的「糶酒」、「桃花開」、「開金扇」、「五更歌」、「瓜子仁」、「洗手巾」、「鬧五更」 .......等。中部客家歌謠代表如:「東勢山歌(滿山逡)」、「挑但歌」......等。
(三)專家學者的論點
傳統客家歌謠,以「九腔十八調」來表示它的種類繁多和唱腔豐富;客家大戲戲曲大師鄭榮興博士,在其所著「台灣客家音樂」ㄧ書中指出「九腔十八調」若依其來源的不同,可以分為「腔」、「調」兩個系統。其中「腔」的系統底下又分為 「採茶腔」與「山歌腔」兩大類。其音樂有兩大特色:ㄧ、「依字行腔」即曲調進行必須配合語言聲調。二、音樂結構符合「板腔體」的基本形態,音樂是由兩對上、下句所組成。「山歌腔」是由「四縣山歌」發展而來,如「老山歌」之類,其主幹音為「La 、Do、 Mi」近似 「小三和弦」。「採茶腔」則屬於採茶歌系統。根據專家的說法,台灣客家採茶戲唱腔以將「採茶腔」與「山歌腔」兩大系統穿插使用,甚至吸收其它山歌民謠,經藝人的改編加工之後,發展出 「平板」、「山歌子」等曲腔。
(四)客家小調
「客家小調」原本係指,客家採茶戲中的調;小調的形式多樣且富於變化,相對於山歌,曲調結構較為工整,唱詞又因民間藝人傳授或唱本流傳,所以比較固定;有的曲調吸收了江南民歌小調的韻味,顯得婉轉而流暢,如「剪剪花」、「五更歌」......等,在台灣有許多與原住民歌謠和閩南歌謠相互融合的山歌小調,如「半山謠」明顯的結合了原住民的曲調節奏,而「撐船歌〈桃花過渡〉」、「病子歌」等,是與閩南族群共用的曲調,是族群相融的具體表現。
「客家歌謠」是客家音樂的精髓,客家文化的瑰寶。在臺灣,客家文化的發展環境,近百年來可說是個「劇變」的時代,而與客家人息息相關的客家歌謠,也隨著大時代的交替,發展轉型快速。包括「現代客家創作歌曲」相對以往,也能得到更大的發揮空間,然而「繼承傳統、創新未來」仍會是客家歌謠繼續發展中最具前瞻踏實的道路。
其他主題文章
-
歷史最悠久的華人傳統歌唱比賽:竹東客家山歌藝術節
竹東山歌比賽今年(2017)已辦理第53屆,是全球歷史最悠久的華人傳統歌唱比賽。 1966年報紙刊出這樣的消息: 竹東區山歌比賽……於二月九日(天倉日)舉行,此次比賽報名日期於元月廿六日起至二月二日止,參加比賽資格限定為竹 東、芎林、橫山、北埔、峨眉、寶山、五峰、尖石等八鄉鎮農民,於報名時必須出示國民身份證。……(比賽)在竹東鎮 兒童樂園自由亭前舉行,分山歌仔、老山歌、平板等三組。每一選手在比賽時唱兩曲,一曲為大會指定,另一曲為自作歌 詞。這份歌詞,於報名時,先向鎮公所民政課提出。 報導雖然簡短,卻也精確地記載了比賽時間、地點、資格、形式等,那是第二屆比賽,只有竹東周邊的鄉鎮居民才有報名資格;從分組可知,山歌仔、老山歌與平板已經成為客家山歌的固定曲式;比賽日期則從原來的農民節(即立春)改為天穿日(前述報導寫為天倉日),至今不變。 這種對於傳統不變的堅持,不僅表現在比賽日期,更重要的是對於「山歌」的堅持。面對著不斷推陳出新國語及閩南語流行歌曲,曲調固定的山歌很難不被認為是守舊落伍的表演,因此1990年曾增加「創新組」。然而,最終竹東山歌比賽抉擇了堅持傳統,但同時也在傳統的框架下,適度的創新。今年的比賽分為老山歌、山歌子、平板、小調、超級、長壽、少年、男女對唱、客家歌謠親子、客家音樂劇及合唱等11個組別,儘管組別眾多,但表演歌曲的形式大致上仍在老山歌、山歌、平板與小調這一大傳統底下。 臺灣客家山歌已由文化部指定為無形文化資產,理由有二:其一,客家山歌反應台灣客家聚落常民生活娛樂、社會功能及音樂學習樣態,在台灣民間歌謠中具有重要價值;其二,本項藝能具民間歌謠素樸氣質與專業表現深度,展現本地客家民歌之歌唱傳統,惟傳承不易,有失傳之虞。其保存方式採取指定保存者與保存團體的方式,保存客家山歌,已受指定者包含賴碧霞與徐木珍。 最近幾年竹東山歌比賽列入客庄十二大節慶,並提昇為臺灣山歌比賽,活動以山歌比賽為主軸,結合踩街、文創市集、專業表演等,相當豐富,吸引參賽者超過千人,相當可觀。只是相對於國家型的「金曲獎」之類的賽事而言,臺灣山歌比賽仍完全不可同日而語。這當然與傳統音樂之局限性有關,也絕對是一個難以突破的難關,當然也就是本項比賽本身最大的自我挑戰。 -
意外臺3線
人生充滿意外,然而接過他手上那杯溫茶時,我似乎得到了一分註定的喜悅。 帶著研究生十餘人,在東勢的民宿裡,要過一整個星期的田野調查「戰鬥營」。學生們固然戰鬥,幾乎是一日24小時都在調查、資料整理與寫作田野筆記中渡過;而我,也背著一大堆債務上山。 首日安頓,下午先聽完學生們的田調計畫,眾人再向北瀏覽了東勢石圍牆與校力埔一帶,順路在街上吃了牛肉麵晚餐;之後,學生寫作業,我則批改作業;首夜自然不易成眠,生手煎魚到糊爛後,不覺天已肚白。 次日安排了在地演講,我自己卻不負責任地丟下自己的學生,驅車北上,到北埔為另一群學員演講。滿懷歉意離開東勢,數著台三線客庄向北飆行。一個多小時後,車抵北埔,電詢場地,主辦單位竟然表示演講時間已改至下午,沒來得及聯絡上我,深感抱歉。我對著鵝公髻與五指山,啞然苦笑,告以下午已有安排,無法再來,當即迴車南返。 一樣的山路,相反的方向;不同的心情,迴異的山景。穿過竹東丘陵,渡過中港溪,再鑽進獅潭縱谷後,忽然想到不是早就想認真地看看大湖嗎?於是開進市區繞了一回,還車停萬聖宮前,進到廟裡跟恩主公行了個大禮。 離開大湖,很快就到達南湖,再度停車在臺3線旁的南昌宮下。登上廟堂,合掌行禮後,見到廟旁的黃南球紀念廳,便進去流連了好一會兒。走回廟廊,鄉人與我相互領首,乃問客從何而來?告以新竹;緣何而來,笑云遶賞山花;熱否?則曰此廟甚涼。 信步拜亭,觀賞對聯之時,這男子著好禮服,捧著一杯溫茶敬我,並道請入內上坐,主委等人亦皆在廟中。我受寵惶恐,連忙拜領。 但見這男子走到供桌左角跪下,展開《三官感應妙經》,虔心默誦。他意態莊重,每次起立行禮再行跪下之際,總是小心翼翼地整理禮服後擺,並遮住鞋襪褲腳。我立他身後,默念幾行,惟不敢造次,靜靜退下。 回到東勢,略過正午,學生問我回來得好快,開車辛苦了。我笑說一路山水人情皆好,尤其是註定了要與一位溫文爾雅的山中信士相遇。 -
龍潭聖蹟亭與敬字惜紙文化之反思
龍潭聖蹟亭是臺灣面積最大、規劃最完整的惜字亭;在整體環境上,全區採中軸對稱的佈局方式,配置亭身、中門、頭門等建築,整體空間井然有序;亭身雕工細緻,「局中有全、全中有局」;空間佈局與建築體傳達出空靈而簡樸的境界,是珍貴的文字崇祀古蹟。國家文化資產網對於其亭身及周邊整體環境有十分完整而精確的說明。關於建築之歷史《漢聲雜誌》則曾有〈搶救聖蹟亭〉一文,對於始建於光緒元年(1875)及後續整修有所調查說明。然而,目前對於龍潭聖蹟亭之非物質層面的介紹則付之闕如,以下以徐鳳園先生所提供之《昭和十年龍潭文光社祀典簿》(掃描影像檔,以下簡稱《祀典簿》)之內容,予以補充。 依據《祀典簿》條規內容,文光社成立於光緒戊寅四年(1878),51位會員各出會底銀兩圓,共集資102大圓,創立此祀典。至光緒11年(1885)購買了龍潭四方林水田一處,招徠佃農耕作,以租粟收入,作為例行祭祀之費用。乙未日本征臺戰爭(1895)時,舊祀典簿兩本被燬,尚存兩本;至昭和乙亥十年(1935)仿三進院落增建時,全體會員決議新設祀典簿。本祀典簿所見會員為黃龍蟠、古新來、李乾祥、徐清雲等51人;全簿計68頁,內容包含序言、名冊、條規、年度結算帳目等,從昭和十年使用至民國59年(1935-1970),前後共36年。 關於祭典形式與規模,由《祀典簿》之支出情形,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階段: 其一,建亭迄昭和19年(1944),儀式請有禮生及吹首執行;1935重議新簿時,儀典較為盛大,還連續演了三年戲; 其二,民國34-35年政局動盪,不見收支紀錄,可能也未辦祭典,民國36年至41年間(1947-1952),重新開辦祭典,儀式較為盛大,以大豬獻祭; 其三,民國42-59年間,不見大豬獻祭,可能規模較小; 其四,民國59年後,田租無法順利收取,五姓宗族管理人自行前來祭祀,祀典簿至此停用。 其五,民國103年(2014)起,先有龍潭導覽協會及後來桃園客家事務局之參與,依耆老、學界及協會之討論後,恢復以三獻禮形式的祭典與送聖蹟活動,並為擴大參與選擇於每年八月初三後之週末舉行。 聖蹟亭本係燒化字紙與祭祀倉頡之處,傳承敬字惜紙文化,同時也是地方上重要的史蹟與文化教育遊憩場所。經由社團與地方熱心人士之參與,以及政府協助,傳統聖蹟文化得以保存。而今,數位資訊爆炸的時代裡,文字的重要性依然,但是逐漸失去神聖性及莊重性,對於聖蹟亭而言,失去了原初文化氛圍,如何轉化重生,成為重要的課題。 -
談客家歌謠之聲腔表現與審美觀
ㄧ、古今歌唱方法論: 我國古代論音樂、論歌唱的文獻不少,例如,《樂記》「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這是先秦儒家對「聲」、「音」、「樂」的區分和音樂美學的觀點。唐《樂府雜錄》「善歌者必先調其氣,氤氳自臍出至喉,乃噫其詞,即分抗墜之音既得其術,即可致遏雲響谷之妙也。」強調「氣」對歌唱的重要,元初燕南芝庵的《唱論》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歌唱理論專書,其中對歌唱的聲音的有具體的要求:「聲要圓熟,腔要徹滿」,避免散、焦、乾、冽等毛病。這些理論和方法,時至今日依然精典實用,但在臺灣受到大環境因素的影響,近代西方文化的大事入侵,國民音樂教育的長期西化,這對民眾的藝術美學概念影響至深,在聲樂的表現方式上也不例外。學校體系的聲樂教育多以「西洋發聲法」為系統。但是,因為各民族語言不同、發展出來的歌曲唱腔以及藝術美感也有所不同,自然就不應該以單一的唱法,唱出所有的歌;客家優秀的歌手,通常是善用自己天賦的嗓音,掌握歌唱語言的吐字與發音,透過正確的歌唱方法和技巧,溶入感情而唱出美妙歌聲。 二、何謂聲腔? 所謂聲腔,「聲」指的是聲音,「腔」指的就是腔調,中國傳統的民間歌謠根據不同的地域,形成不同的聲腔體系,如北方的梆子腔、南方的崑山腔,及一般大眾較熟悉的京劇,主要的聲腔有「西皮」、「二黃」等;在臺灣客家山歌或採茶戲中最常使用的聲腔有「山歌腔」和「採茶腔」;相較於京劇,客家採茶戲較為自然親切,因為一般人演唱傳統客家山歌時多用自然嗓音,客家採茶戲雖不及京劇或崑曲對角色的聲腔嚴格規範,但客家大戲的聲腔仍會因人物角色區分而有所別;以語言腔調而言,臺灣的客家山歌和採茶戲主要以「四縣腔」為主,主要原因除了「四縣腔」的語調線條優美、旋律高、低起伏明顯,及富音樂性外,連續舉辦五十三年的竹東客家山歌比賽影響至鉅。 三、傳統客家山歌的聲腔表現 「山歌愛唱聲並腔,各人唱出各人腔」這話說明了客家山歌行腔唱法的自然樸實。「客家山歌」是客家人除了語言之外的另一種說話,它釋放出客家人內心深處的感情,是歌者對生活中所見所聞的直接敘述。因此,原始的民歌並無太多修飾,與「藝術歌曲」的精雕細琢有著完全不同的面貌。 「客家語」是客家歌謠的基本元素,也是形成客家山歌風格的主要因素,因此,唱好客家歌的第一個條件是要會講客家話,對不會講客家話而想唱客家歌的人,就必須先查客家語字典,或直接請教發音正確的老師來幫忙「歌詞正音」,以解決客語發音的問題,這些準備過程與學唱外國歌曲的情形,基本上是一樣的。 四、唱好「客家歌」的建議: 唱好客家歌的條件是,天賦加上努力,透過正確的歌唱方法和熟練的演唱技巧,才能唱出富有感情又美妙動聽的歌聲。道理容易明白,但是仍需要配合專業基礎訓練,才能達到較理想的境界。下列是提供給喜愛歌唱者做經常性練習的建議: 1、客家語的正確發音、吐字,以及正確的歌唱口型訓練。 2、正確的歌唱呼吸法和發聲法,配合正確的肢體協調感。 3、傳統客家歌謠的裝飾音、虛字、襯詞、襯句的合理運用。 4、遵守客家歌曲「依字行腔」的原則,並掌握適當的風格詮釋。 5、健康的身體、樂觀的態度、好學的心,其實才是唱歌最基礎的條件。 五、歌唱方法與審美觀 做為一位專業的歌者,對於歌唱的方法一定要有正確的認識,這些方法無論東方或是西方,多有許多共通點,如歌唱的呼吸法,氣息的控制,以及橫隔膜、腹肌、等身體肌肉鬆緊協調鍛鍊等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因各國或各族語言的不同,發音、吐字、行腔就有了差異,又因文化的不同、欣賞的角度和審美概念,也會有所差異,便衍生出歌唱風格和表現方式的不同,日積月累,便各自發展出不同的唱法與表現型式;但真正的美,必定是經得起各種不同角度審視。藝術界有句話:「流行不ㄧ定能成為精典,精典必然是不退的流行」。因此,原汁原味是樸實之美,精雕細琢也是精緻之美。前者欣賞的是原生材質,後者則品味其技術功法。好不好?美不美?端看表演者與欣賞者之間有無共鳴也。 -
需要被看見的客家傳統藝術
一、客家文化之美蘊藏於生活 「藝術」是甚麼?藝術的定義可以很多樣,它可以被定義:是人類面對美的事物,產生於心靈中的一種美好的感受。藝術也可說是人類生活中的美技,提升而為情感表達的媒介,它象徵人類智慧的累積,傳統藝術是經過長時間的淬鍊與累積,所創造出來的有形或無形的意象,代表客家的文化藝術跟隨著客家人生活足跡,走向世界繁衍各方,「傳統藝術」它能表達一個地區和族群的歷史人文、風俗民情、社會價值觀及宗教信仰等等,客家的傳統藝術可說是包羅萬象;屬於表演藝術類的,舉凡客家歌謠、客家八音、口說藝術、採茶舞蹈、雜技、偶戲等,或屬傳統工藝的雕刻、編織、繪畫、捏塑、剪黏、陶瓷、金工皆屬傳統藝術範疇。除此之外,製茶、擂茶、客家的飲食文化等,都被視為是客家族群發展史中,極為珍貴的傳統藝術文化資產,並且都能清楚的代表客家傳統文化的深厚蘊含。 二、客家傳統藝術在困境中成長 客家傳統藝術中,客家八音、客家山歌,均屬非物質的文化資產,它不只凝聚了客家族群的共識,也反映客家人的生活態度、審美觀與精神嚮往,其價值與意義十分深遠流長。客家的傳統藝術,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但在社會環境的變遷中,文化的價值觀,也因不同的社會背景而產生差異,隨著時代的改變,傳統藝術的表現型式也有了改變,尤其是在民國五、六十年代,從農業社會轉型為工業社會,工藝機械化給人類帶來生活的便利,但也讓傳統技藝面臨衝擊;電視的普及,極速地改變大眾精神生活的模式,許多戲團受到大眾娛樂方式的改變,被迫紛紛解散,客家的傳統藝術與客家族群的命運一樣,隱而不彰! 此時期大眾媒體亦發展快速,西方文化大量侵入,造成一般人對自我文化的漠視,許多傳統技藝也漸漸被遺忘,甚至於淘汰。有志之士面對這樣的困境,極為憂慮與不安,於是,一面肩負著客家文化的使命感,一面則默默努力於傳統藝術的保存與傳承工作,甚至走上街頭,訴求「還我母語」,呼籲社會大眾和政府單位,要正視族群文化發展的危機!八十、九十年代,台灣政治與經濟環境逐漸轉型,政府各級客家事務單位先後成立,客家人的語言傳承、藝文發展,終獲得一些空間,2000年後客家委員會成立,除「傳承客語」仍為基本要務,推展各客家鄉鎮市的經濟產業,輔導客家藝文發展活動,拓展客家族群在國際上交流的機會,可說是成績亮眼。客家文化的發展,達到空前的活絡,藉著客家文化復興意識的抬頭,近年來處處可見以各式各樣之型式,展現多元多采的客家傳統藝術新風貌。 三、臺三線上的傳統藝術之旅 臺三線是一條具有客庄文化藝術,傳統與創新兼容並蓄的一條大路,延綿五個縣市十八個鄉鎮,客家人所聚集的城鎮鄉村,這是一條與客家人的生活密不可分的有形公路。它也是一條充滿「真善美」的藝術氣息,客家文化藝術蘊藏豐富的無形大道。沿途風景秀麗自不在話下,居民所說的語言包括「四、海、大、平、安」等,充滿音樂性的多種客家語腔。客家美食種類繁多、經濟實惠。任何的在地人或外來的訪客,若有心想要品味屬於客家文化藝術,臺三線上可說是浪漫無窮的。這條藝術文化之路,就像客家人為您準備著口味豐富的筵席,筵席名稱就是「客家傳統藝術饗宴」,其菜色包括:傳統戲劇、音樂、工藝、舞蹈、童玩、民俗技藝等等,還有動態、靜態展演活動,讓綿延兩邊的臺三線鄉鎮,處處精彩、景緻佳妙。 四、展現客家傳統藝術的歷久彌新 沿著臺三線從桃園到台中,淳樸的客家聚落,山區的製茶工業,以及相關藝術文創產業、若再結合充滿茶香與土地芬芳的九腔十八調客家歌謠,以及其他表演藝術…便成為台三線上,最富有特色的吸引力。若將這條有形的路,再向上延伸,想必還能繼續創造出具有無窮寬廣的「山海戀歌」藍圖......。無論手工技藝或客家大戲、客家八音、客家歌謠…,在客家聚落裡,總是倚靠著有心人士,用盡全力支撐才得以傳承下去,若能透過音樂、歌謠,以及豐富多元的客家藝文展演,結合其他形式藝術,並因應時代潮流添新意,鋪陳出一條遠近知名的優質浪漫臺三線,藉此,客家傳統藝術得以薪火相傳,如同一磚一瓦堆砌出來的院落,展現出客家人堅韌務實的精神,和悠久的文化古風,永遠保存於人們的生活、記憶裡,屹立不搖與於歷史的長河之中。 -
傳統客家歌謠的種類
壹、客家歌謠: 客家歌謠的廣義解釋:凡是以客家話演唱的歌曲和唸謠,就統稱為「客家歌謠」或「客家民歌」。它不受限於《辭海》中的釋義「合樂為歌,徒歌為謠」,或是一般通俗的解釋「唱為歌,唸為謠」。老ㄧ輩的客家人,更以「客家山歌」四字,代表所有的客家歌謠。 所謂「傳統歌謠」,指的是前人留下的歌曲和唸謠;它是各族群在長期的勞動和社會生活中所產生的集體創作;它的作者以及產生的年代大多不可考,靠著口耳相傳,世代傳唱所累積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客家歌謠,以「九腔十八調」來表示它的種類繁多,和唱腔豐富。其內容包含有,山歌、小調、童謠等、甚至涵蓋口說藝術、三角採茶戲、創作民謠和宗教科儀等。 貳、台灣傳統客家歌謠的分類: (ㄧ)客家歌謠比賽分類 客家歌謠比賽的活動,對於客家歌謠的分類的具有深遠的影響,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每年「天穿日」的竹東山歌比賽,從民國54年創辦至今,累計為53屆,其參賽組別以歌謠屬性分類者,從最初的三組「老山歌、山歌子、平板」沿襲久遠,成就了「三大調」的說法。大約民國80年以後增設「小調」組。另外如長壽組、少年組是屬年齡層分類,早期少年組主要以鼓勵客家後生晚輩多多參與,選唱內容較不受限。男女對唱組則屬於表演形式分類,其演唱的內容多半為客家三腳戲的選曲或客家小調;後來增設的「超級組」所唱的內容,仍以「老山歌、山歌子、平板、小調」為限定範圍,因此「老山歌、山歌子、平板、小調」是客家傳統歌謠的重要之分類。 (二)區域性代表曲調分類 歷史悠久的竹東客家山歌比賽分類,對廣大的群眾,尤其是桃、竹、苗地區的客家族群來說已是習以為常,這樣的「約定俗成」也已經成為其它單位,舉辦相同類型比賽的參考版,但這種除了「老山歌、山歌子、平板、小調」以外的曲調,包括美濃山歌或高屏地區山歌一律統稱為「小調」的分類方式,顯然不妥,也不符合其歌謠屬性。為了文化推廣和歌謠傳唱,2008年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出版發行「客家歌謠選集」即是以廣納百川的思維,進行台灣整體客家歌謠彙編工作,「傳統篇」以台灣北、中、南等區域做為劃分,收錄重要且具有代表性的客家傳統歌謠52首,另外,還包含收錄「現代客家創作歌曲」41首;南部客家歌謠代表如「大埔調」、「正月牌」、「送郎」、「半山謠」、「歌去採茶」 ......等。北部客家歌謠代表如:老山歌、山歌子、平板和小調......等。小調十分豐富,有膾炙人口的「糶酒」、「桃花開」、「開金扇」、「五更歌」、「瓜子仁」、「洗手巾」、「鬧五更」 .......等。中部客家歌謠代表如:「東勢山歌(滿山逡)」、「挑但歌」......等。 (三)專家學者的論點 傳統客家歌謠,以「九腔十八調」來表示它的種類繁多和唱腔豐富;客家大戲戲曲大師鄭榮興博士,在其所著「台灣客家音樂」ㄧ書中指出「九腔十八調」若依其來源的不同,可以分為「腔」、「調」兩個系統。其中「腔」的系統底下又分為 「採茶腔」與「山歌腔」兩大類。其音樂有兩大特色:ㄧ、「依字行腔」即曲調進行必須配合語言聲調。二、音樂結構符合「板腔體」的基本形態,音樂是由兩對上、下句所組成。「山歌腔」是由「四縣山歌」發展而來,如「老山歌」之類,其主幹音為「La 、Do、 Mi」近似 「小三和弦」。「採茶腔」則屬於採茶歌系統。根據專家的說法,台灣客家採茶戲唱腔以將「採茶腔」與「山歌腔」兩大系統穿插使用,甚至吸收其它山歌民謠,經藝人的改編加工之後,發展出 「平板」、「山歌子」等曲腔。 (四)客家小調 「客家小調」原本係指,客家採茶戲中的調;小調的形式多樣且富於變化,相對於山歌,曲調結構較為工整,唱詞又因民間藝人傳授或唱本流傳,所以比較固定;有的曲調吸收了江南民歌小調的韻味,顯得婉轉而流暢,如「剪剪花」、「五更歌」......等,在台灣有許多與原住民歌謠和閩南歌謠相互融合的山歌小調,如「半山謠」明顯的結合了原住民的曲調節奏,而「撐船歌〈桃花過渡〉」、「病子歌」等,是與閩南族群共用的曲調,是族群相融的具體表現。 「客家歌謠」是客家音樂的精髓,客家文化的瑰寶。在臺灣,客家文化的發展環境,近百年來可說是個「劇變」的時代,而與客家人息息相關的客家歌謠,也隨著大時代的交替,發展轉型快速。包括「現代客家創作歌曲」相對以往,也能得到更大的發揮空間,然而「繼承傳統、創新未來」仍會是客家歌謠繼續發展中最具前瞻踏實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