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客庄文化數位典藏 > 客庄主題
最新主題文章
歷史最悠久的華人傳統歌唱比賽:竹東客家山歌藝術節
竹東山歌比賽今年(2017)已辦理第53屆,是全球歷史最悠久的華人傳統歌唱比賽。
1966年報紙刊出這樣的消息:
竹東區山歌比賽……於二月九日(天倉日)舉行,此次比賽報名日期於元月廿六日起至二月二日止,參加比賽資格限定為竹
東、芎林、橫山、北埔、峨眉、寶山、五峰、尖石等八鄉鎮農民,於報名時必須出示國民身份證。……(比賽)在竹東鎮
兒童樂園自由亭前舉行,分山歌仔、老山歌、平板等三組。每一選手在比賽時唱兩曲,一曲為大會指定,另一曲為自作歌
詞。這份歌詞,於報名時,先向鎮公所民政課提出。
報導雖然簡短,卻也精確地記載了比賽時間、地點、資格、形式等,那是第二屆比賽,只有竹東周邊的鄉鎮居民才有報名資格;從分組可知,山歌仔、老山歌與平板已經成為客家山歌的固定曲式;比賽日期則從原來的農民節(即立春)改為天穿日(前述報導寫為天倉日),至今不變。
這種對於傳統不變的堅持,不僅表現在比賽日期,更重要的是對於「山歌」的堅持。面對著不斷推陳出新國語及閩南語流行歌曲,曲調固定的山歌很難不被認為是守舊落伍的表演,因此1990年曾增加「創新組」。然而,最終竹東山歌比賽抉擇了堅持傳統,但同時也在傳統的框架下,適度的創新。今年的比賽分為老山歌、山歌子、平板、小調、超級、長壽、少年、男女對唱、客家歌謠親子、客家音樂劇及合唱等11個組別,儘管組別眾多,但表演歌曲的形式大致上仍在老山歌、山歌、平板與小調這一大傳統底下。
臺灣客家山歌已由文化部指定為無形文化資產,理由有二:其一,客家山歌反應台灣客家聚落常民生活娛樂、社會功能及音樂學習樣態,在台灣民間歌謠中具有重要價值;其二,本項藝能具民間歌謠素樸氣質與專業表現深度,展現本地客家民歌之歌唱傳統,惟傳承不易,有失傳之虞。其保存方式採取指定保存者與保存團體的方式,保存客家山歌,已受指定者包含賴碧霞與徐木珍。
最近幾年竹東山歌比賽列入客庄十二大節慶,並提昇為臺灣山歌比賽,活動以山歌比賽為主軸,結合踩街、文創市集、專業表演等,相當豐富,吸引參賽者超過千人,相當可觀。只是相對於國家型的「金曲獎」之類的賽事而言,臺灣山歌比賽仍完全不可同日而語。這當然與傳統音樂之局限性有關,也絕對是一個難以突破的難關,當然也就是本項比賽本身最大的自我挑戰。
意外臺3線
人生充滿意外,然而接過他手上那杯溫茶時,我似乎得到了一分註定的喜悅。
帶著研究生十餘人,在東勢的民宿裡,要過一整個星期的田野調查「戰鬥營」。學生們固然戰鬥,幾乎是一日24小時都在調查、資料整理與寫作田野筆記中渡過;而我,也背著一大堆債務上山。
首日安頓,下午先聽完學生們的田調計畫,眾人再向北瀏覽了東勢石圍牆與校力埔一帶,順路在街上吃了牛肉麵晚餐;之後,學生寫作業,我則批改作業;首夜自然不易成眠,生手煎魚到糊爛後,不覺天已肚白。
次日安排了在地演講,我自己卻不負責任地丟下自己的學生,驅車北上,到北埔為另一群學員演講。滿懷歉意離開東勢,數著台三線客庄向北飆行。一個多小時後,車抵北埔,電詢場地,主辦單位竟然表示演講時間已改至下午,沒來得及聯絡上我,深感抱歉。我對著鵝公髻與五指山,啞然苦笑,告以下午已有安排,無法再來,當即迴車南返。
一樣的山路,相反的方向;不同的心情,迴異的山景。穿過竹東丘陵,渡過中港溪,再鑽進獅潭縱谷後,忽然想到不是早就想認真地看看大湖嗎?於是開進市區繞了一回,還車停萬聖宮前,進到廟裡跟恩主公行了個大禮。
離開大湖,很快就到達南湖,再度停車在臺3線旁的南昌宮下。登上廟堂,合掌行禮後,見到廟旁的黃南球紀念廳,便進去流連了好一會兒。走回廟廊,鄉人與我相互領首,乃問客從何而來?告以新竹;緣何而來,笑云遶賞山花;熱否?則曰此廟甚涼。
信步拜亭,觀賞對聯之時,這男子著好禮服,捧著一杯溫茶敬我,並道請入內上坐,主委等人亦皆在廟中。我受寵惶恐,連忙拜領。
但見這男子走到供桌左角跪下,展開《三官感應妙經》,虔心默誦。他意態莊重,每次起立行禮再行跪下之際,總是小心翼翼地整理禮服後擺,並遮住鞋襪褲腳。我立他身後,默念幾行,惟不敢造次,靜靜退下。
回到東勢,略過正午,學生問我回來得好快,開車辛苦了。我笑說一路山水人情皆好,尤其是註定了要與一位溫文爾雅的山中信士相遇。
龍潭聖蹟亭與敬字惜紙文化之反思
龍潭聖蹟亭是臺灣面積最大、規劃最完整的惜字亭;在整體環境上,全區採中軸對稱的佈局方式,配置亭身、中門、頭門等建築,整體空間井然有序;亭身雕工細緻,「局中有全、全中有局」;空間佈局與建築體傳達出空靈而簡樸的境界,是珍貴的文字崇祀古蹟。國家文化資產網對於其亭身及周邊整體環境有十分完整而精確的說明。關於建築之歷史《漢聲雜誌》則曾有〈搶救聖蹟亭〉一文,對於始建於光緒元年(1875)及後續整修有所調查說明。然而,目前對於龍潭聖蹟亭之非物質層面的介紹則付之闕如,以下以徐鳳園先生所提供之《昭和十年龍潭文光社祀典簿》(掃描影像檔,以下簡稱《祀典簿》)之內容,予以補充。
依據《祀典簿》條規內容,文光社成立於光緒戊寅四年(1878),51位會員各出會底銀兩圓,共集資102大圓,創立此祀典。至光緒11年(1885)購買了龍潭四方林水田一處,招徠佃農耕作,以租粟收入,作為例行祭祀之費用。乙未日本征臺戰爭(1895)時,舊祀典簿兩本被燬,尚存兩本;至昭和乙亥十年(1935)仿三進院落增建時,全體會員決議新設祀典簿。本祀典簿所見會員為黃龍蟠、古新來、李乾祥、徐清雲等51人;全簿計68頁,內容包含序言、名冊、條規、年度結算帳目等,從昭和十年使用至民國59年(1935-1970),前後共36年。
關於祭典形式與規模,由《祀典簿》之支出情形,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階段:
其一,建亭迄昭和19年(1944),儀式請有禮生及吹首執行;1935重議新簿時,儀典較為盛大,還連續演了三年戲;
其二,民國34-35年政局動盪,不見收支紀錄,可能也未辦祭典,民國36年至41年間(1947-1952),重新開辦祭典,儀式較為盛大,以大豬獻祭;
其三,民國42-59年間,不見大豬獻祭,可能規模較小;
其四,民國59年後,田租無法順利收取,五姓宗族管理人自行前來祭祀,祀典簿至此停用。
其五,民國103年(2014)起,先有龍潭導覽協會及後來桃園客家事務局之參與,依耆老、學界及協會之討論後,恢復以三獻禮形式的祭典與送聖蹟活動,並為擴大參與選擇於每年八月初三後之週末舉行。
聖蹟亭本係燒化字紙與祭祀倉頡之處,傳承敬字惜紙文化,同時也是地方上重要的史蹟與文化教育遊憩場所。經由社團與地方熱心人士之參與,以及政府協助,傳統聖蹟文化得以保存。而今,數位資訊爆炸的時代裡,文字的重要性依然,但是逐漸失去神聖性及莊重性,對於聖蹟亭而言,失去了原初文化氛圍,如何轉化重生,成為重要的課題。
談客家歌謠之聲腔表現與審美觀
ㄧ、古今歌唱方法論:
我國古代論音樂、論歌唱的文獻不少,例如,《樂記》「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這是先秦儒家對「聲」、「音」、「樂」的區分和音樂美學的觀點。唐《樂府雜錄》「善歌者必先調其氣,氤氳自臍出至喉,乃噫其詞,即分抗墜之音既得其術,即可致遏雲響谷之妙也。」強調「氣」對歌唱的重要,元初燕南芝庵的《唱論》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歌唱理論專書,其中對歌唱的聲音的有具體的要求:「聲要圓熟,腔要徹滿」,避免散、焦、乾、冽等毛病。這些理論和方法,時至今日依然精典實用,但在臺灣受到大環境因素的影響,近代西方文化的大事入侵,國民音樂教育的長期西化,這對民眾的藝術美學概念影響至深,在聲樂的表現方式上也不例外。學校體系的聲樂教育多以「西洋發聲法」為系統。但是,因為各民族語言不同、發展出來的歌曲唱腔以及藝術美感也有所不同,自然就不應該以單一的唱法,唱出所有的歌;客家優秀的歌手,通常是善用自己天賦的嗓音,掌握歌唱語言的吐字與發音,透過正確的歌唱方法和技巧,溶入感情而唱出美妙歌聲。
二、何謂聲腔?
所謂聲腔,「聲」指的是聲音,「腔」指的就是腔調,中國傳統的民間歌謠根據不同的地域,形成不同的聲腔體系,如北方的梆子腔、南方的崑山腔,及一般大眾較熟悉的京劇,主要的聲腔有「西皮」、「二黃」等;在臺灣客家山歌或採茶戲中最常使用的聲腔有「山歌腔」和「採茶腔」;相較於京劇,客家採茶戲較為自然親切,因為一般人演唱傳統客家山歌時多用自然嗓音,客家採茶戲雖不及京劇或崑曲對角色的聲腔嚴格規範,但客家大戲的聲腔仍會因人物角色區分而有所別;以語言腔調而言,臺灣的客家山歌和採茶戲主要以「四縣腔」為主,主要原因除了「四縣腔」的語調線條優美、旋律高、低起伏明顯,及富音樂性外,連續舉辦五十三年的竹東客家山歌比賽影響至鉅。
三、傳統客家山歌的聲腔表現
「山歌愛唱聲並腔,各人唱出各人腔」這話說明了客家山歌行腔唱法的自然樸實。「客家山歌」是客家人除了語言之外的另一種說話,它釋放出客家人內心深處的感情,是歌者對生活中所見所聞的直接敘述。因此,原始的民歌並無太多修飾,與「藝術歌曲」的精雕細琢有著完全不同的面貌。
「客家語」是客家歌謠的基本元素,也是形成客家山歌風格的主要因素,因此,唱好客家歌的第一個條件是要會講客家話,對不會講客家話而想唱客家歌的人,就必須先查客家語字典,或直接請教發音正確的老師來幫忙「歌詞正音」,以解決客語發音的問題,這些準備過程與學唱外國歌曲的情形,基本上是一樣的。
四、唱好「客家歌」的建議:
唱好客家歌的條件是,天賦加上努力,透過正確的歌唱方法和熟練的演唱技巧,才能唱出富有感情又美妙動聽的歌聲。道理容易明白,但是仍需要配合專業基礎訓練,才能達到較理想的境界。下列是提供給喜愛歌唱者做經常性練習的建議:
1、客家語的正確發音、吐字,以及正確的歌唱口型訓練。
2、正確的歌唱呼吸法和發聲法,配合正確的肢體協調感。
3、傳統客家歌謠的裝飾音、虛字、襯詞、襯句的合理運用。
4、遵守客家歌曲「依字行腔」的原則,並掌握適當的風格詮釋。
5、健康的身體、樂觀的態度、好學的心,其實才是唱歌最基礎的條件。
五、歌唱方法與審美觀
做為一位專業的歌者,對於歌唱的方法一定要有正確的認識,這些方法無論東方或是西方,多有許多共通點,如歌唱的呼吸法,氣息的控制,以及橫隔膜、腹肌、等身體肌肉鬆緊協調鍛鍊等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因各國或各族語言的不同,發音、吐字、行腔就有了差異,又因文化的不同、欣賞的角度和審美概念,也會有所差異,便衍生出歌唱風格和表現方式的不同,日積月累,便各自發展出不同的唱法與表現型式;但真正的美,必定是經得起各種不同角度審視。藝術界有句話:「流行不ㄧ定能成為精典,精典必然是不退的流行」。因此,原汁原味是樸實之美,精雕細琢也是精緻之美。前者欣賞的是原生材質,後者則品味其技術功法。好不好?美不美?端看表演者與欣賞者之間有無共鳴也。
需要被看見的客家傳統藝術
一、客家文化之美蘊藏於生活
「藝術」是甚麼?藝術的定義可以很多樣,它可以被定義:是人類面對美的事物,產生於心靈中的一種美好的感受。藝術也可說是人類生活中的美技,提升而為情感表達的媒介,它象徵人類智慧的累積,傳統藝術是經過長時間的淬鍊與累積,所創造出來的有形或無形的意象,代表客家的文化藝術跟隨著客家人生活足跡,走向世界繁衍各方,「傳統藝術」它能表達一個地區和族群的歷史人文、風俗民情、社會價值觀及宗教信仰等等,客家的傳統藝術可說是包羅萬象;屬於表演藝術類的,舉凡客家歌謠、客家八音、口說藝術、採茶舞蹈、雜技、偶戲等,或屬傳統工藝的雕刻、編織、繪畫、捏塑、剪黏、陶瓷、金工皆屬傳統藝術範疇。除此之外,製茶、擂茶、客家的飲食文化等,都被視為是客家族群發展史中,極為珍貴的傳統藝術文化資產,並且都能清楚的代表客家傳統文化的深厚蘊含。
二、客家傳統藝術在困境中成長
客家傳統藝術中,客家八音、客家山歌,均屬非物質的文化資產,它不只凝聚了客家族群的共識,也反映客家人的生活態度、審美觀與精神嚮往,其價值與意義十分深遠流長。客家的傳統藝術,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但在社會環境的變遷中,文化的價值觀,也因不同的社會背景而產生差異,隨著時代的改變,傳統藝術的表現型式也有了改變,尤其是在民國五、六十年代,從農業社會轉型為工業社會,工藝機械化給人類帶來生活的便利,但也讓傳統技藝面臨衝擊;電視的普及,極速地改變大眾精神生活的模式,許多戲團受到大眾娛樂方式的改變,被迫紛紛解散,客家的傳統藝術與客家族群的命運一樣,隱而不彰!
此時期大眾媒體亦發展快速,西方文化大量侵入,造成一般人對自我文化的漠視,許多傳統技藝也漸漸被遺忘,甚至於淘汰。有志之士面對這樣的困境,極為憂慮與不安,於是,一面肩負著客家文化的使命感,一面則默默努力於傳統藝術的保存與傳承工作,甚至走上街頭,訴求「還我母語」,呼籲社會大眾和政府單位,要正視族群文化發展的危機!八十、九十年代,台灣政治與經濟環境逐漸轉型,政府各級客家事務單位先後成立,客家人的語言傳承、藝文發展,終獲得一些空間,2000年後客家委員會成立,除「傳承客語」仍為基本要務,推展各客家鄉鎮市的經濟產業,輔導客家藝文發展活動,拓展客家族群在國際上交流的機會,可說是成績亮眼。客家文化的發展,達到空前的活絡,藉著客家文化復興意識的抬頭,近年來處處可見以各式各樣之型式,展現多元多采的客家傳統藝術新風貌。
三、臺三線上的傳統藝術之旅
臺三線是一條具有客庄文化藝術,傳統與創新兼容並蓄的一條大路,延綿五個縣市十八個鄉鎮,客家人所聚集的城鎮鄉村,這是一條與客家人的生活密不可分的有形公路。它也是一條充滿「真善美」的藝術氣息,客家文化藝術蘊藏豐富的無形大道。沿途風景秀麗自不在話下,居民所說的語言包括「四、海、大、平、安」等,充滿音樂性的多種客家語腔。客家美食種類繁多、經濟實惠。任何的在地人或外來的訪客,若有心想要品味屬於客家文化藝術,臺三線上可說是浪漫無窮的。這條藝術文化之路,就像客家人為您準備著口味豐富的筵席,筵席名稱就是「客家傳統藝術饗宴」,其菜色包括:傳統戲劇、音樂、工藝、舞蹈、童玩、民俗技藝等等,還有動態、靜態展演活動,讓綿延兩邊的臺三線鄉鎮,處處精彩、景緻佳妙。
四、展現客家傳統藝術的歷久彌新
沿著臺三線從桃園到台中,淳樸的客家聚落,山區的製茶工業,以及相關藝術文創產業、若再結合充滿茶香與土地芬芳的九腔十八調客家歌謠,以及其他表演藝術…便成為台三線上,最富有特色的吸引力。若將這條有形的路,再向上延伸,想必還能繼續創造出具有無窮寬廣的「山海戀歌」藍圖......。無論手工技藝或客家大戲、客家八音、客家歌謠…,在客家聚落裡,總是倚靠著有心人士,用盡全力支撐才得以傳承下去,若能透過音樂、歌謠,以及豐富多元的客家藝文展演,結合其他形式藝術,並因應時代潮流添新意,鋪陳出一條遠近知名的優質浪漫臺三線,藉此,客家傳統藝術得以薪火相傳,如同一磚一瓦堆砌出來的院落,展現出客家人堅韌務實的精神,和悠久的文化古風,永遠保存於人們的生活、記憶裡,屹立不搖與於歷史的長河之中。
傳統客家歌謠的種類
壹、客家歌謠:
客家歌謠的廣義解釋:凡是以客家話演唱的歌曲和唸謠,就統稱為「客家歌謠」或「客家民歌」。它不受限於《辭海》中的釋義「合樂為歌,徒歌為謠」,或是一般通俗的解釋「唱為歌,唸為謠」。老ㄧ輩的客家人,更以「客家山歌」四字,代表所有的客家歌謠。
所謂「傳統歌謠」,指的是前人留下的歌曲和唸謠;它是各族群在長期的勞動和社會生活中所產生的集體創作;它的作者以及產生的年代大多不可考,靠著口耳相傳,世代傳唱所累積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客家歌謠,以「九腔十八調」來表示它的種類繁多,和唱腔豐富。其內容包含有,山歌、小調、童謠等、甚至涵蓋口說藝術、三角採茶戲、創作民謠和宗教科儀等。
貳、台灣傳統客家歌謠的分類:
(ㄧ)客家歌謠比賽分類
客家歌謠比賽的活動,對於客家歌謠的分類的具有深遠的影響,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每年「天穿日」的竹東山歌比賽,從民國54年創辦至今,累計為53屆,其參賽組別以歌謠屬性分類者,從最初的三組「老山歌、山歌子、平板」沿襲久遠,成就了「三大調」的說法。大約民國80年以後增設「小調」組。另外如長壽組、少年組是屬年齡層分類,早期少年組主要以鼓勵客家後生晚輩多多參與,選唱內容較不受限。男女對唱組則屬於表演形式分類,其演唱的內容多半為客家三腳戲的選曲或客家小調;後來增設的「超級組」所唱的內容,仍以「老山歌、山歌子、平板、小調」為限定範圍,因此「老山歌、山歌子、平板、小調」是客家傳統歌謠的重要之分類。
(二)區域性代表曲調分類
歷史悠久的竹東客家山歌比賽分類,對廣大的群眾,尤其是桃、竹、苗地區的客家族群來說已是習以為常,這樣的「約定俗成」也已經成為其它單位,舉辦相同類型比賽的參考版,但這種除了「老山歌、山歌子、平板、小調」以外的曲調,包括美濃山歌或高屏地區山歌一律統稱為「小調」的分類方式,顯然不妥,也不符合其歌謠屬性。為了文化推廣和歌謠傳唱,2008年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出版發行「客家歌謠選集」即是以廣納百川的思維,進行台灣整體客家歌謠彙編工作,「傳統篇」以台灣北、中、南等區域做為劃分,收錄重要且具有代表性的客家傳統歌謠52首,另外,還包含收錄「現代客家創作歌曲」41首;南部客家歌謠代表如「大埔調」、「正月牌」、「送郎」、「半山謠」、「歌去採茶」 ......等。北部客家歌謠代表如:老山歌、山歌子、平板和小調......等。小調十分豐富,有膾炙人口的「糶酒」、「桃花開」、「開金扇」、「五更歌」、「瓜子仁」、「洗手巾」、「鬧五更」 .......等。中部客家歌謠代表如:「東勢山歌(滿山逡)」、「挑但歌」......等。
(三)專家學者的論點
傳統客家歌謠,以「九腔十八調」來表示它的種類繁多和唱腔豐富;客家大戲戲曲大師鄭榮興博士,在其所著「台灣客家音樂」ㄧ書中指出「九腔十八調」若依其來源的不同,可以分為「腔」、「調」兩個系統。其中「腔」的系統底下又分為 「採茶腔」與「山歌腔」兩大類。其音樂有兩大特色:ㄧ、「依字行腔」即曲調進行必須配合語言聲調。二、音樂結構符合「板腔體」的基本形態,音樂是由兩對上、下句所組成。「山歌腔」是由「四縣山歌」發展而來,如「老山歌」之類,其主幹音為「La 、Do、 Mi」近似 「小三和弦」。「採茶腔」則屬於採茶歌系統。根據專家的說法,台灣客家採茶戲唱腔以將「採茶腔」與「山歌腔」兩大系統穿插使用,甚至吸收其它山歌民謠,經藝人的改編加工之後,發展出 「平板」、「山歌子」等曲腔。
(四)客家小調
「客家小調」原本係指,客家採茶戲中的調;小調的形式多樣且富於變化,相對於山歌,曲調結構較為工整,唱詞又因民間藝人傳授或唱本流傳,所以比較固定;有的曲調吸收了江南民歌小調的韻味,顯得婉轉而流暢,如「剪剪花」、「五更歌」......等,在台灣有許多與原住民歌謠和閩南歌謠相互融合的山歌小調,如「半山謠」明顯的結合了原住民的曲調節奏,而「撐船歌〈桃花過渡〉」、「病子歌」等,是與閩南族群共用的曲調,是族群相融的具體表現。
「客家歌謠」是客家音樂的精髓,客家文化的瑰寶。在臺灣,客家文化的發展環境,近百年來可說是個「劇變」的時代,而與客家人息息相關的客家歌謠,也隨著大時代的交替,發展轉型快速。包括「現代客家創作歌曲」相對以往,也能得到更大的發揮空間,然而「繼承傳統、創新未來」仍會是客家歌謠繼續發展中最具前瞻踏實的道路。
其他主題文章
-
北埔客家擂茶的茶飲發展與傳承
擂茶為客家人特有的飲食文化,客家人的稱呼由來源自於久遠的年代,大約是在唐朝勢微時,先人從中原山西、陝西一帶,南遷途中暫居河南,當地人問道:客人哪裡來?客人為何人?欲往何處去?先人回答:我從中原來,欲往南方去,問我為何人?今為暫留客居之人家,姑且稱我為客家人罷!意味在外做客之人家。 為什麼客家人發明了擂茶?原因為過去客家人因為戰亂、遷徙、在外做客,物資缺乏,友人來訪欲盛情招待,無奈家中只有少許穀糧,深恐招待不周,因此將穀糧炒熟與少許茶葉置於擂缽中慢慢細磨,回想北方家鄉常食用的麵茶,磨細之後用熱水沖泡,頓時香味四溢,原本少許糧食經過巧思改造為可充飢且解渴的擂茶。 台灣的擂茶大約是於民國三十七年、戰後從廣東省河婆縣一帶移民來的客家人,將擂缽、擂棍和擂茶飲食文化,跟隨逃難的腳步來到本島。但是在早期擂茶還只是家中飲食方式的一種習慣,尚未成為如今廣人知擂茶文化。 客家人正餐吃的擂茶是鹹味的,先在擂缽加入少許的茶葉磨碎沖入熱水,成為茶湯,之後配上配料:炒豆干丁、蘿蔔乾、長豆丁、芹菜、香菜、紫蘇、九層塔....等,拌入白飯,之後再將茶湯沖入飯菜中食用。甜口味的擂茶則於早上10點或下午3點吃點心時,才會以甜食的方式食用,而這也是現在市面販售的擂茶飲品的前身。 擂茶工具有兩樣:一為擂缽、以陶土拉胚製成,二為擂棍、以芭樂、油茶樹幹為主要取材,選大小適中,長約 40公分,鋸切後陰乾,再去皮即可使用。傳統式擂茶材料只有綠茶、芝麻、花生等少樣的簡單素材,口感粗糙又不夠美味,也只有熱飲的方式。改良式材料除了原本的三樣另外又加入了松子仁、葵花子仁、南瓜子、小麥、蕎麥、燕麥、黃豆、黑豆、綠豆、紅豆等,各式各樣五穀雜糧,豐富了擂茶的口感,喝起來也更為美味、接受度高。另外也開發出了冰飲、冰品等不同的飲食方式。 攝影:馬玉英 擂茶的製作方式:將傳統材料放入特製的擂缽中,用擂棍慢慢擂成粉末後加入茶湯,即可食用。擂茶的過程極為費工費時,有食用擂茶的家庭, 連小孩都加入擂茶行列,可說是一項適合全家歡樂的活動! 攝影:馬玉英 擂茶在台灣成為特殊飲食文化是由新竹縣北埔鄉首推,緣由民國八十七年,政府開始推動在地文化,啟動了台灣319鄉、一鄉一特色之觀光計畫,當時北埔地區開始將擂茶飲食發展成為觀光休閒的一項重要活動,將默默無聞的北埔鄉發展成為「擂茶重鎮」,使得客家文化風華再現。因此造就許多擂茶餐廳如雨後春筍般成立,不僅將擂茶文化推廣提升,北埔的觀光產業也因此逐漸打響名號,擂茶更成為客家美食的代名詞。爾後,擂茶逐漸在客家庄競相推廣,現今客家庄的觀光景點如:新竹內灣、苗栗三義、高雄美濃等地,也都有擂茶飲食的足跡。 近年來客家委員會積極推廣客家文化,透過各項計畫以及活動的舉辦與宣傳,文化活動如:義民祭、客家花鼓節、客家特色商品博覽會等等,透過每年定期舉辦的大型活動,吸引許多客家人以及對客家文化有興趣的民眾,共同體驗客家風情,活動中除了吃喝玩樂的商品與互動,漸漸地讓客家文化開始普及,也造就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 北埔擂茶也感受客家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開始從餐飲項目發展成為商品,從起初的擂茶飲品,後來也漸漸研發成現代人喜愛飲用的養生擂茶產品,並經過客委會用心輔導包裝設計的精進,讓客家擂茶美味文化成為具有特色的伴手禮。正所謂文化與創意和傳統的結合,也就是現今推廣的文創產業,替北埔擂茶發展找到了新生命,也使台灣客家文化有了更新的面貌。 -
花布的蛻變,傳統與現代的交錯~呂嬌蓮的花布玩藝
近幾年熱門的大紅花布在許多客家庄的文化節慶活動上,幾乎到處都可以看到她美麗的蹤影,不僅場地佈景陳設經常廣泛地運用花布做裝襯,同時也大量地被用在服飾與工藝的創作上。客家服飾工坊的創新作品中,不論是服裝、頭巾、配件,因為有花布的幫襯顯得繁花錦簇且繽紛亮麗。 -
旅行味蕾~客家的柿餅色味
想念新竹柿餅,尤其新埔、北埔、峨眉所產的石柿餅,果肉細緻,多纖維,富韌性。臺灣柿子引自大陸閩粵,栽培已三百多年,主要品種如牛心柿、四周柿、石柿,均屬澀柿。八○年代陸續引進日本品種「富有」、「次郎」、「花御所」等,則屬完全甜柿品種,果實成熟時在樹上自然脫澀,採收後可立即食用,纖維少,只適合當脆柿。傳統的製作柿餅是由黃橙橙的柿青,刨去外皮,以九降風的日曬風乾脫澀,第三天以後,開始催熟,每天用雙手-拇指在上其他四指在下,轉動、捻壓、擠果肉一次,使內部的水分容易乾燥,有利糖分轉化,也可以慢慢的將柿餅整形,過程仍要繼續日曬風乾催熟殺菌四天到六天,全程要靠老天幫忙,前後七~九天才成柿餅。 秋風又吹熟了柿子。新竹之所以叫「風城」,乃是三面環山,地形呈畚箕狀開啟,臨海的一面成了東北季風的風口,秋冬之際,季風進入此一隘口,易產生類似「氣旋」的輻合效應,即風勢受地形約束而增強。強風吹襲時,偶見路上行人、機車被吹得東倒西歪;不僅稻穗摧折受損,漁船也無法出港作業。《臺灣府志.風土志》:「九月則北風初烈,或至連月,俗稱為九降風」。九降風意謂農曆九月霜降之後吹襲的勁風,威力相當於輕度颱風,風速每秒可達二十公尺。然則禍之福所倚,新竹製作柿餅和米粉都靠九降風幫忙,這種乾冷的東北季風溼度低,吹襲時巧遇柿子成熟期。彷彿巨型的天然烘乾機,和日光聯手進行除濕,脫澀,加工柿子成柿餅,打造了新埔鎮與北埔鄉特有的柿餅產業,尤集中於地勢高又乾燥少雨的旱坑里。新埔是臺灣柿餅的家鄉,也是吳濁流的家鄉,他在《臺灣連翹》描述家門前是水田,越過門後的竹叢,是廣濶的果樹園,園裡有柿子、李子、橘子、柚子、茶,到了秋天,便可看到烏秋停在水牛的背上,白頭翁啄食紅熟的柿子。吳濁流童年時,家鄉的柿餅加工業應該尚未發達,在風景如畫的客家庄,大家還是鮮吃脆柿。 客家人擅貯存食物,醃漬,風乾,曝曬,秋冬之際,狂烈的九降風催熟了柿子。臺灣原生柿口感硬而澀,並不好吃,客家人採收後進行加工,傳統製程是先脫澀:修蒂去萼,削皮;將削皮的柿子置於竹篩上,經重複日曬、風吹、烘烤、捏壓,整形,逐漸去除澀味及水分,美化果肉質地,過程約需一星期。捏壓是為了催熟,以手指轉動擠壓果肉,進一步催乾果肉的水分,以利糖分轉化;另一方面也藉以整形。客家人普遍用柿乾煮雞湯,或作沙拉,晚近更藉以開發冰品。 新竹柿餅絕大部分來自新埔,約占九成。但是北埔的石柿餅較早出名,所以說到柿餅,早一輩的人,會先想到北埔。由於傳統做柿餅全程要靠老天幫忙,又是全手工一個一個做成非常辛苦,又具高度風險,所幸能受到政府、農會的重視,成立柿餅產銷班,有專家指導,以機器刨皮,及人工除濕乾燥法,柿餅製成率達百分之九十八,使柿農有利可圖,雖然只有不到兩個月的生產季節,卻能整合傳統柿餅產業、文化與經濟三個面向,永續經營。在旱坑里,到處可見家廟、宗祠、古厝,密度甚高,知名者如「味衛佳觀光果園」、「金漢柿餅教育園區」及北埔「姜太公柿餅」每年產季都吸引了許多遊客。旱坑里的柿餅業已歷百餘年,糖化、曝曬、風乾技巧皆十分講究,加上天然環境良好,造就了風味成熟的新埔柿餅。柿餅業者多為農家,產季時家家戶戶的埕前,籮筐上擺滿了正在日光浴的金黃色柿子,似乎連空氣都鍍了金。 臺灣生產的柿子以石柿最適合製作柿餅,其次是四周柿及牛心柿。石柿餅甜度較高,果實較小且中間內凹,早期新埔用石柿製餅,纖維較細緻,加工困難度高;後來掌握了牛心柿的加工要領,柿餅逐漸以牛心柿為主;所製柿餅較大顆,賣相佳。牛心柿果實渾圓飽滿,無縱溝,果頂稍尖,是栽培面積最廣的本地種,屬「完全澀柿」,一般用石灰水浸泡脫澀,俗稱「浸柿」、「水柿」。四周柿亦屬完全澀柿,果形扁平,有4條明顯縱溝,催熟軟化後果皮呈深紅色,俗稱「軟柿」,產量僅次於牛心柿。至於近年來出現的筆柿餅,彈勁佳,有特殊蜜香,產季比石柿、牛心柿晚,通常要到十二月初才開始加工。大部分的柿餅工廠已採用機械化烘烤除濕,柿餅若繼續日曬、烘烤,葡萄糖與果糖會慢慢釋出,凝結成白色的粉狀結晶物佈滿柿餅的表面,稱之為柿霜餅。柿霜餅表面的白色結晶糖分,經人工刮刷、振盪取得,乃為「柿霜」,是珍貴的中藥材。當地也有人據以煮成柿霜咖啡。 柿子含大量維生素C與多酚。《食療本草》說它「補虛勞不足」;《隨息居飲食譜》記載:「鮮柿,甘寒養肺胃之陰,宜於火燥津枯之體。以大而核,熟透不澀者良」。不過須注意,柿子含強收斂性鞣質,吃多了會刺激腸壁收縮,致大便乾燥。醫書也提醒我們:不要空腹吃柿子,也不要和螃蟹一起吃。柿子性寒質滑,脾胃虛寒、泄瀉、痰濕內盛、外感咳嗽、胃寒嘔吐、瘧疾者,及女子產後、經期間忌食。糖尿病患者也要少吃。被風擁抱過的青綠色果園,像滿山忽然就點燃了燈泡,黃燦燦在枝頭上,把遍野的空氣都染黃了。柿子在九降風下收拾起苦澀,讓日頭散發的熱力,溫暖,轉化為甘甜。那甘甜,源自苦澀。 水果多不耐久存,柿子更是,正如宋.孔平仲所感歎:「圓熟當高秋,且以悅一時,長久豈暇謀,咄哉潰爛速,棄擲將誰尤」。柿餅延長了柿子的生命,是理想的茶點,反覆咀嚼,回味它原來的澀口,智慧般,已內斂熟成為甜味,訴說珍惜。雖然紅顏不再,過往的歲月彷彿猶珍藏著陽光。陽光太平常,平常得我們忽略了它的美好。那是一種特殊的甜味,帶著濃郁的柿香,咬一口,閉起眼睛品嚐,模樣像祈禱。當舌尖接觸它,像接觸柔軟的蓓蕾,吻起一些故事:經歷了那麼多風霜,在風霜中成熟,甜美了,復被陽光曬得更有風韻。 石柿/攝影者:焦桐 「味衛佳柿餅觀光農場」/攝影者:焦桐 -
泛論關西古道
屈指數來,認識關西的古道,調查並書寫,剛好屆滿10年。 台灣多古道。這些先人篳路藍縷、流血流汗,留下的工程或聯絡道路,已經成為愛自然或喜歡步行的朋友,健身紓壓的天堂;更是文史學者、社區營造者所珍視的文化資產。新竹縣最著名的「霞喀羅古道」,假日總是吸引來自全台各地關心文史資源和愛山林的朋友,山林一點都不寂寞! 關西在竹縣13鄉鎮中,因為面積大、多丘陵地,所以有不少的古道得以保存下來。 本文中所稱「古道」採廣義說法,只要是日治以前先人留下的路徑都算;有人會說,這樣定義是否太寬鬆了? 其實定義不重要,在平原地區,你根本就找不到任何古道的遺跡了!關西部分古道會被保留下來,真實情況是---60年代以後,人口往都市遷移,山坡地廢耕,許多老路掩沒於荒煙蔓草中,被人遺忘卻也僥倖未遭破壞! 就像現在台灣的公路,有國道、省道、縣道、鄉道、產業道路的區分;古道也可以根據聯絡的區域大小做區分。對一個社區來說,如果有一段幾百公尺的老路,有大樹、有先人遺留的些許蛛絲馬跡,若能堅持不鋪水泥或柏油,不就是社區的文化資產嗎?幸運的話,一百年前鋪設的石階還健在,那簡直是寶啦! 所以我家鄉的古道,它是聯外道路,還是區域型,或只是住家茶園的小路,都不重要,重點是它是否被保留下來,它還有多少當年的風貌? 題目是【關西的古道】,我還是把重點轉回關西的幾段古道吧! 最容易親近的古道---石光古道 石光古道又名「老虎山古道」。這條古道是清末日治時期,當時的石崗子庄(今石光里)往來大旱坑庄(今東平里)及桃園縣龍潭鄉的重要聯絡道路。這條古道稜線部分約1.5公里,路徑平緩;它還保留百年前的石階步道,道旁有綠蔭、有觀景台;社區在幾年前申請了政府經費,加以整修,並設休憩的椅子、涼亭等;附近並有天主教聖母山的景點,並且交通便捷,是一段老少皆宜的古道。 仁安里多古道 仁安里位於關西鎮的北邊,與龍潭鄉接壤。本里因為全里都是矮丘陵和台地,日治時期多闢為茶園。目前整理出來的古道最多,有「名登古道」、「宋屋古道」、「黃劫古道」等;這些古道並不長,多為小區域型,但各具特色,也各有故事。 名登古道鄰近六福村遊樂園,有松林、苦茶樹林,還有劉名登一家人的古墓。 民國94年,關西鎮鄉土協會羅玉琴、游惠秋幾個娘子軍,帶著小鏟子、小鋤頭花了好幾個周末,蹲在失去蹤跡的古道上,一鋤一鏟,把覆蓋在石階上的泥土慢慢除去;先人鋪設的大石頭,才一一又浮出人間! 因為鄰六福村,「名登古道」「宋屋古道」部分路線位於遊樂區內,所以跟百年前的路徑不一樣了;如果可以把幾段古道串聯起來,就可以安排古道一日遊了。最重要的古道-----「飛鳳古道」 飛鳳古道應該算是關西地區最具代表性的聯外古道,有的長輩還稱它為「大路」或「陸軍路」。 1860年淡水開港。台灣的鹿皮、樟腦、糖還有茶葉,在不同的時代外銷至各大洲。新竹地區內山幾個鄉鎮(關西、橫山、芎林、北埔、峨眉)的物資,都要靠挑夫挑至桃園縣龍潭鄉的三坑仔;貨物先上小船,從大漢溪南岸運至北岸的大溪,再換帆船。這些船順流而下到了艋舺(今萬華),最後再換大船經由淡水河出海。這些職業挑夫成群結隊,凌晨二、三時就要出門,一手扶擔竿,另一手拿著火把照明(節省資源,不是每個挑夫都拿),出汗了就赤裸上身,只著一件「水褲頭」(從前客家男子穿的近膝寬棉褲)。回程輕鬆了,還會脫下草鞋,延長草鞋穿著時間。每天一趟,賺取微薄的勞力錢。 飛鳳古道在芎林華龍村鹿寮坑、關西燥坑一帶,路徑還保留,只可惜屬於私人土地,10年來石階步道不斷地被水泥覆蓋,現在只剩南新里燥坑口和仁安里柯仔崎保留石階各約200米。 鄰近街區的「松樹排」古道 在關西的街區,有一個小山頭名叫「頭排庄山」,海拔高度222公尺。老一輩稱這一帶叫「松樹排」;從前稜線上的路徑可通往仁安里,並銜接龍潭鄉。國道3剖山稜而過,也截斷了古道,松樹排古道遂為人淡忘。其實在國道以東,還保留約200公尺的小徑,路寬1米半。雖然松樹只剩二、三株、道旁只有茶園廢棄之後有長出的「雜木林」,但是在擾嚷的水泥叢林中,還有一段原始的泥土路,從市中心只要步行10分鐘就可以離開塵囂,而且展望頗佳,這是關西人的福氣。 除了上述幾段古道,關西的古道還很多:如石門庄(今新富、玉山二里)聯外道路---「石浪礦古道」;馬武督地區(錦山里)六畜窩和而完窩之間的「糖寮古道」;馬武督地區通往龍潭鄉的「十四斡古道」、上林里和芎林鄉之間的「坪林古道」;東安、東山二里之間,還有往北通往龍潭鄉的古道等。 在丘陵地區古道的標記是甚麼?就是「石階」,客家鄉親稱「石段」。這些石頭都是就地取材,大的舖在中間,小的舖在兩旁,寬度達一米。如果是區域型的古道,有的就沒鋪兩旁的石頭;最重要的是這些石頭鋪在地面的時候,一定會注意到踩踏的舒適性,它不是隨便施工的。 這些老祖先完全沒有器械幫忙,純手作的路,如果歷經風霜雨雪,百年不壞不崩,它不是我們的寶貝嗎? 我永遠記得10年前那個秋天的午後,跟飛鳳古道的美麗邂逅,那些「石段仔」帶給我的感動;衷心盼望更多的朋友能認識古道的價值,了解它、親近它,並維護它! 名登古道1 名登古道2 老虎山古道1 名登古道2 柯仔崎伯公和大樹 -
The Origins of the Hakka Gua Zhi
客家掛紙習俗/攝影者:林鑫咸 The festival, Tomb Sweeping Day, also called Qing Ming or Clear Bright Festival, falls in the season when one feels the most spirited and refreshed, making it not only the best time for an outing to enjoy the greenery and picturesque scenery of springtime but also a time to reflect upon the past and our roots. It is a day that makes one feel the closest to his forebears. In worshipping, we have in mind the visage of our beloved ancestors. It seems that their voices are around us. I remember my late grandfather told us that tombs should not be swept on Gu Han Day (孤寒節), the day prior to Tomb Sweeping Day. It is said that our ancestors would not be able to enjoy the food we provide, because no fire is allowed on Gu Han Day, which is also known as Cold Food Day. It is a day without fire, originating from Jie Zhitui’s (介之推) death. The legend has it that Emperor Jin Xiengong (Duke Xien of Jin) wanted to kill his sons. While the oldest son Shen Sheng committed suicide, his brother, Chong Er (重耳), escaped and exiled himself. After 19 years, Chong Er finally returned to Jin and became the emperor, known as Jin Wen Gong (Duke Wen of Jin). Jie was Chong Er’s loyal companion during the prince’s exile, and had stayed by his side without fail. So the legend goes. On a cold day Chong Er wished to have some rabbit stew. Jie cut off part of his thigh and made a pot of stew with it for Chong Er. He intended to reward Jie after he became the emperor of Jin. For some unknown reason Jie declined this offer and retired to Mienshan with his mother. Unable to persuade Jie to work in the court, Jin Wen Gong, heeding the suggestions from his officials, ordered men to set the mountain on fire to force Jie out. Unfortunately, Jie died in the fire. When the fires stopped, Jin Wen Gong was devastated to find the corpses of Jie and his mother next to a willow tree. Greaving on Jie’s death, he cut down the willow tree and returned to the palace. On the same day, Jin Wen Gong worshipped his ancestors. As was the custom, people burnt paper money for ancestors. However, to think of Jie’s corpse, Jin Wen Gong refused to light the fire. Instead, he hung the paper on trees, which became the custom of Gua Zhi, literally to hang papers on the tree. In addition, he did not want to cook food, which gave rise to the Cold Food Day. When Jin Wen Gong revisited Mianshan the fllowing year, he found that the willow was once again growing. Impressed with the willow’s strong vitality, Jin Wen Gong anointed it as Qing Ming Willow and he even took to wear a sprig of it in his cap. In no instance, people of the nation wore a sprig of willow on Qing Ming. This is reflected in the saying, “In Qing Ming devoid of willow, to age your youth shall kowtow.” Along with this came another custom of placing a willow on the door. In Qi Min Yao Shu, a book concerning how to govern subjects, we can find such words: Placing a branch of willow above the doorway of your house would ward off the spirits.” Even now, there are many Hakka areas in which people still adhere to the custom of placing a branch or sprig of willow on the door to shun the evil spirits. Hakka people in Taiwan do not have this custom, but they believe in Guanshihyin Bodhisattva. In most cases, she is portrayed to have a bottle with a willow in it. Given that the bodhisattva is believed to save us from the bothers in the world, the willow is symbolic of strong vitality. The reason why the Taiwanese Hakka calls Tomb Sweeping Day “Gua Zhi” might stem from the story of Jie that took place in Shanxi. It is also possible that people of Shanxi, in order to commemorate one of their own, did not burn the paper money but rather hung it on trees. For example, people of Chinyuan County placed paper money on tombs but did not burn them because fire was forbidden; the people of Wuxiang County would first perform the rite for the ancestral grave, and then add dirt to the grave before placing paper money on the grave. The people of Yushe County have also been recorded to hang paper money on trees or place them on the grave mounds, as well as performing a small ritual which they call “Welcoming Zhitui back to the Little Mianshan.” The reason why the Taiwanese Hakka calls Tomb Sweeping Day “Gua Zhi” might stem from the story of Jie that took place in Shanxi. It is also possible that people of Shanxi, in order to commemorate one of their own, did not burn the paper money but rather hung it on trees. For example, people of Chinyuan County placed paper money on tombs but did not burn them because fire was forbidden; the people of Wuxiang County would first perform the rite for the ancestral grave, and then add dirt to the grave before placing paper money on the grave. The people of Yushe County have alsoPeople in the Hebei area also call the act of Tomb Sweeping “Gua Zhi”, as shown in the text about Changli County Records: “On Tomb Sweeping Day, the people sweep the tombs of their ancestors, place new earth on the graves, and place paper money on the graves.” The term “Gua Zhi” was mentioned in a poem written by Chian Chian-yi, a poet in the Qing dynasty, suggesting it has had roots in culture, history, and literature. been recorded to hang paper money on trees or place them on the grave mounds, as well as performing a small ritual which they call “Welcoming Zhitui back to the Little Mianshan.” After the tomb sweeping, the act of sharing out the ceremonial foodstuffs to all participants or people watching the ceremony is called “Fen Jiao Mu”, a tradition that could be traced back to the act of begging for food at graveyards by the people of the Qi kingdom in the Seven Kingdoms era. Even to this day there is still a custom of sharing out the ceremonial foodstuffs after “Gua Zhi” in Shanxi Province, and there is a great similarity between what the Shanxi people do and what Taiwanese Hakka do, as can be seen from the records of Ronghe County – “There are many who go tomb sweeping during Qing Ming. Regardless whether you are a neighbor from far or near or even if you have just move in, as long as you attend, you would receive meat and money.” 揖墓粄/攝影者:臺中縣寮下生活美學發展協會 宋富麟派下掛紙/攝影者:桃園縣公寓大廈暨社區服務協會 -
三山國王信仰與客家足跡
將近二十年了,我隨著三山國王的身影,用足跡去認識臺灣。因為直到我成年、受完教育之後,才從書本上知道:「三山國王是客家人的特有信仰」?!祖居在桃園,出生於新竹,應該說是「臺地人」的我,生活中的客家世界,有義民爺、有伯公,就是沒有見過三山國王! 大概三十歲起,首先我在宜蘭的各個角落,從山陬到海隅,瞻仰到三位神祇的廣布德澤。蘭陽平原的三個頂點處:從泰雅族的部落,到蘇澳的海邊,漢人始居的頭城,都有國王蹤影,尤其員山的台九甲沿線,以及冬山河的中上游處,密集程度難以言喻,員山和冬山,堪稱臺灣的三山國王之鄉。然而當地所見的真正客家,為數難以相比,這裡絕大多數是「前客家」,所謂的「福佬客」。 當然還有臺中,從海岸上的清水、沙鹿,到平原上的豐原,進入另一處國王之鄉:東勢。臺中的國王身影,堪稱客家拓墾歷程縮影,從海岸開始了臺灣經驗,離開後進入土地平曠、水源豐沛的平原,但是逐漸喪失客語能力,唯獨剩下國王信仰來表徵客屬。大甲河谷地的山城鄉鎮,則又匯集來自南側彰化平原的避難者,以傳揚的大埔客話,和密集的國王信仰,堅持彼等的客家身分迄今。 上坪荷飯 彰化和宜蘭一樣令人驚奇,是臺灣另一處重要的國王信仰區域。以員林為指標的鄰近鄉鎮,原是臺灣饒平客家最密集之處。然而19、20世紀之交客語逐漸消音,到了1963年,學界誕生「福佬客」一詞,指稱這批祖先來自廣東、迄今仍記憶客家身分、維持國王信仰,卻不會講客家話的人群。彰化人且恭奉國王越過八卦山脈,形成南投零散的幾處信仰。 越過濁水溪、跳過臺灣詔安客最多的西螺地區,仍然可見到另一批饒平客家以國王信仰為身分標誌。雲林斗六的國立科技大學週邊,國王仍是最早一批被描述的福佬客「前粵籍九莊」的主神。延至雲林與嘉義交界的平原上,「太和街五十三庄三山國王」每年超過三分之一的時間巡遊祂的轄境,祂的子民仍信守數百年來的對國王的承諾,雖然祖先的語言已不復聞。 每常被詢問臺灣最老的國王廟何在?但我總覺得歷史爭議會傷害當下的感情,轉而告知:臺灣最新的三山國王廟,前三名都在嘉義!21世紀開始前後,溪口、竹崎、太保這三個你熟悉或不熟悉的嘉義地名,原先的饒平客家雖然已不復能言客語,但仍為他們歷世崇祀的國王,興建了華麗的廟宇。大興振安宮過火 西部平原上的幾個古城,臺南、嘉義、彰化,城內的精華地段都有國王廟,訴說的故事已不是僅以客家為主角!三個古城國王爐下,除了客家善信,還有一群信徒同樣來自廣東,卻講的是和臺灣通用福佬話略微不同的潮汕話。南臺灣的國王,就有多處是由潮汕人所建立的了! 國王當然是六堆客家熟悉的神祇!然而六堆的外緣,以及高雄岡山、左營,已經證實相當多處,信徒雖然祖先來自廣東,但是不折不扣的福佬人! 最後來到臺灣最多人口的雙北。大漢溪畔,有北臺灣最老的國王廟廣福宮屹立新莊古老的街頭,對映臺灣各處移民攜來他們家鄉的國王香火,在大臺北的大街小巷,建立國王在都會區的宮壇。 恆春國王 最後我們計算一下,現今臺灣三山國王信仰與廟宇的分布,自有其疏密與不同的原因。單就廟宇數量而言,宜蘭居全臺之首,屏東與彰化則其次,三縣的三山國王廟各為40上下。若加上人口、轄區衡量,則宜蘭縣國王廟密度仍居全臺之冠。再以向來之三山國王與客家關聯度審視,則所得打破一貫迷思:三山國王與「現今所認知的客家」相關度不高。宜蘭、彰化並非客家主流區域,屏東縣38處國王廟中,在客家區域內者僅稍過半數。反之,現今臺灣客家比例最高的新竹縣,國王廟僅17處,即便加上桃園、苗栗兩縣,加上陪祀廟宇,為數也未及30處。桃竹苗向來是一個世紀以來統計數字中,客家最多的區域,對照同時段客家最少的的雲嘉南四縣市,卻有超越其數量的國王廟,其間隱藏了太豐富的歷史社會脈絡! 講到這裡,你覺得三山國王僅是客家人的信仰?